当前位置: 首页 > 幼师资源 > 幼儿教案

幼儿园大班教案

时间:2024-06-20 18:46:31 晓怡
(热门)幼儿园大班教案4篇

(热门)幼儿园大班教案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在环境的创设上,教师往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但幼儿未必喜欢。根据《纲要》的精神,环境布置应创设开放性教育环境,体现环境的可操作性、参与性和层次性,我们班开展了“惊奇一线”主题墙饰活动。

首先,确定环境布置的理念。

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的,而是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而变化。坚持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通过参与、操作在各方面得到发展。

其次,设计与环境布置相应的系列活动。

活动一:惊奇一线

活动目标

1.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线。

2.通过亲自收集各类线,丰富感知经验。

做法:幼儿讨论怎样分类收集线,并利用收集的线和教师一起布置墙饰。待幼儿对这类分法熟悉后再讨论其他分类方法并调整墙饰。另外还设置了一个悬念“神秘的线”——吉他弦,发展幼儿的探索意识。

活动二:线贴画(主墙饰)

活动目标

激发对线贴画的兴趣。

做法:

1.线贴画,幼儿将平时用皱纹纸搓好的绳子贴在画好的图样上。

2.线印画,应用点线面的方法,用线蘸上颜色在纸上作画。

3.音乐线画,教师先与幼儿讨论如何用线表现舒缓与欢快的音乐,然后让幼儿听音乐作画。

4.师生一起将线贴画布置到墙面上。

活动三:线的妙用

活动目标

了解线的作用。

做法:幼儿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线的作用,收集用到线的物品,集体活动时相互交流,并将相关物品布置到墙上,如渔网、用线装饰的瓶子、系线的毽子、风筝线、自制的拉力器。

活动四:试一试

活动目标

与墙饰互动,进一步激发对线的兴趣。

做法:在自由时间,如课间十分钟、饭前饭后,幼儿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线活动,如系鞋带、编花绳、系蝴蝶结、搓绳子、编辫子(用皱纹纸搓辫子,或用搓好的绳子编辫子)。

活动五:小问号

活动目标

激发探索的愿望,初步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法: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通过来信的方式提问或解答有关线的问题,教师在空余时间给幼儿读信。

活动六:刺绣、马路上的线(延伸活动)

活动目标

拓展幼儿的思维。

做法:收集各种刺绣制品,如包、鞋、手绢、枕巾等,收集马路上各类线的图片及作用,并讨论交流。

活动七:线的由来(延伸活动)

活动目标

发展小肌肉力量,进一步加深对线的认识。

做法:

1.幼儿拿一小团棉花自己用手拧成线。

2.收集拧线机,让幼儿操作。

再次,设计区角等空间配合主题活动。

数学角:测量、摆放几何图形、连线。

美术角:线贴画、瓷砖画。

图书角:书签。

语言角:有关线的语言读物。

科学角:会亮的小灯泡、传话筒。

手工角:系鞋带。

走廊:布置跳房子、跳几何图形游戏。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画名和画面的意境美。

2、尝试使用毛笔、墨、宣纸等材料,根据画名进行想象,穿创作水墨画。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根据画面意境积极地联想并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5、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

2、有青蛙叫声的磁带、录音机。

3、毛笔、墨、宣纸等绘画工具换个材料。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听蛙声,感受作品名臣的意境美。

教师:请你们闭上眼睛,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青蛙在哪里唱歌?青蛙的声音怎么传得这么远?

2、出示图片,教师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教师:这里有一幅关于蛙声的画,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

3、引导幼儿仔细欣赏画面,进一步感受画面的意境美。

教师:仔细看看,画上有什么?小蝌蚪在哪里?它们在干什么呢?请你们学一学小蝌蚪的动作。小蝌蚪在水里有什么感觉?图中是什么样的山泉?

4、引导幼儿大胆联想。

教师:泉水是从哪里流下来的?会流到哪里去呢?这些小蝌蚪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会顺着泉水流下来呢?小蝌蚪会游到哪里去呢?

简单介绍这幅画的作品及创作背景。

5、鼓励幼儿大胆模仿和创作。

教师:听着青蛙的叫声,你也来画一幅水墨画吧!你觉得青蛙会在哪里唱歌呢?周围还有些什么?

活动反思: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是从三方面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的`。一是作品的表现形式,同是国画,是写意还是工笔?它们分别有哪些特点。二是作品的艺术特色和齐白石为之付出的努力。如齐白石的虾是将生活中的草虾进行了加工、概括,以墨色深浅变化画出虾的透明度、透明感。以须角的漂浮感画出水的波动等。三是读懂作品和对作品的感受。如《蛙声十里出山泉》让人看不到青蛙而听到蛙声,是画家的创作引发了观者的想象。这样的作品耐人寻味,情趣盎然。在学习这些时,我穿插了一些齐白石有趣的小故事,使学生更有兴趣研究白石老人的作品。

小百科:蛙,任何无尾目(Anura)两生类。在严格的意义上仅指蛙科(Ranidae, 即赤蛙科)动物,但蛙一词常泛指皮肤光滑、善跳的无尾目动物,以区别体肥、皮肤多疣、齐足跳的种类(称为蟾蜍)。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用看图谱的方式学唱歌曲,理解歌曲内容。感受小闹钟机灵、活泼的艺术形象。

2、学习用二声部合唱的方式演唱歌曲,体验合作完成歌唱作品的快乐。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活动准备:

小猪睡前在床上缠妈妈讲故事、小猪赖床的图片各一;7:00、8:00的钟面各一;图谱;幼儿已经认识小闹钟,在生活中知道用时间来规范自己的作息。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理解歌曲内容

1、回忆小闹钟的特点

2、出示8:00这个钟面

3、出示小猪缠着妈妈讲故事的图片

4、结合图谱学唱歌曲的第二声部,教师示范后,幼儿学唱。

5、同样以这个方式出示7:00钟面和小猪赖床的图片,学习小闹钟叫小猪起床。

二、借助图谱学唱歌曲第一声部

1、介绍这是一首二声部合唱的歌曲

2、教师示范唱歌曲的第一声部,幼儿欣赏。

3、提问幼儿第一声部的内容,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图谱,并解释图谱,跟念歌词

4、教师演唱,幼儿再次欣赏5、幼儿学唱歌曲两遍

三、完整演唱歌曲,体现歌曲活泼、轻快的曲调。

1、第一次幼儿合作完整演唱时请配班老师和我一起各在一个声部和孩子一起演唱。

2、第二次演唱时互换声部

3、第三次幼儿独立演唱,教师在一边指图谱提示

4、第四次幼儿演唱,教师悄悄地录音。

四、欣赏自己的歌唱作品

1、欣赏演唱录音,体验合作完成作品的快乐。

2、脱离图谱完整表演唱歌曲。

课后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对于小闹钟已再熟悉不过,我以一首《我会变》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接着就变出了一件小礼物,原本我想直接把它变出来,后来一想,要想吸引幼儿,最重要的就是投入于行动中,因此,我就让幼儿上来用手触摸下,由于人都有好奇心,这时的他们,安静的一点声音都没有,我叫了2位幼儿上来,最后,我揭开纱布,原来是一只小闹钟,顿时,深深吸引了他们。在这堂课中,幼儿很喜欢这首歌,我估计跟我创编的动作也有极大的关系,幼儿不仅喜欢唱,更喜欢用肢体动作来表现,最后,在他们熟悉歌词的同时,我变出了一个青蛙钟与小羊钟的头饰,此时,他们表演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对这首歌掌握的也不错。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本课的教学从生活实际的情境出发,通过出示几幅运动图片让学生分类并归纳出滑动与滚动的概念。然后,可以让学生找找身边相关的滑动与滚动现象,加深对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理解。为了引出探讨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我向学生介绍古人是如何利用滚木将大型巨石拖入海洋的,让他们猜测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如何?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滚动摩擦力较小,但还是存在部分反对的声音。究竟真理是什么呢,需要通过科学实验得出数据来证明。继而进入本堂课的重点探究环节,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的关系。在试验设计时学生只注意了变量,却忽视了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提醒学生关注仅仅通过一个因素的改变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的变化。学生很快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控制变量。接下来提出问题:怎样根据现有的小车进行改变使其分别进行滑动和滚动呢?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很多同学都提出了只要把小车的轮子固定住,小车运动时就是滑动摩擦了。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全班的一致赞成。于是,每个小组都以此方案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得出了本节课的重要结论: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小得多,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滑动摩擦大约是滚动摩擦的5倍。实验得到真知,同时也可以用此结论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常见现象,如:为什么刹车后很快会停下来,为什么工人在搬重物时要在底下垫几根管子等等。紧接着又给学生介绍自行车上的滚珠轴承,通过演示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因为内外圈间有滚珠,这样只有外圈转动,灵活轻便。在课堂结尾部分请同学思考:是不是在生活中人们都在减少摩擦力,有没有故意增大摩擦力的例子,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更好地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

《(热门)幼儿园大班教案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